第(2/3)页 曾小牛不好意思的低下头,“这梨河诗会不是普通人能参加的,光是入门就要交十两银子,我哪里参加得起。这都是从书院里的同窗那听来的。” 张鸣上下打量他一眼,书院? 没想到眼前这个帮工竟然是儒家一脉的人! 不过,儒家说来是一种治世学问、处世之道,并无结党、贵贱之分。 寒门中亦有学子,不能一概而论。 这曾小牛应该就是出自寒门。 “小施主,这东陵郡的郡城里也有书院?不知道叫什么名字,有什么来历?” 张鸣好奇的问道。 提起读书、书院这些事,曾小牛明显有了兴致,话也多起来。 “这位道长,东陵郡的郡城幅员辽阔,下辖的四镇十八县里都有乡学,西城更是有东陵郡最大的学府,名为昭明书院。” “这院长王弘山乃是京都洞明书院的高徒,曾在朝堂中担任翰林学士,官至四品,后来辞官归乡,才在这昭明书院里任职。” 曾小牛说起院长王弘山的时候,满眼透着仰慕。 显然,这样的人物已经是他这个寒门学子只能仰望的存在。 “你就是昭明书院的学生吧?” 郭香眨两下眼睛,直接问道。 曾小牛有些羞怯的低下头:“是的,我是去年从郡城下面的永安镇里,通过县试考进昭明书院,如今在学经史策论,打算参加明年的府试。” 这大晋皇朝的科举制度,张鸣有所了解。 如果是从镇、县里出身,那就是先过县试,然后到城里求学,参加府试。 如果是从城里出身,可以直接参加府试。 府试通过之后,可以参加大晋皇朝举办的五大郡城的郡试。 最后,择取最优的五十名,参加殿试。 府试由各郡的郡守府主办,郡试和殿试则都由大晋皇朝主办。 不过,从曾小牛的经历,就可以看出,这所谓的科举制度,其实终究是把握在世家门阀手里,寒门想要出人头地是难如登天。 不说县试的选拔名额有限,就说进了城之后,还得与世家子弟在书院里竞争。 而书院之内,师者也有亲疏。 就像颜五常,乃是因为颜家下了大血本,才有拜入白鹿书院和接近礼圣殿的机会。 洞明、白鹿两座顶尖书院的入学名额,都掌握在世家门阀手里。 而寒门学子根本无路可走,只能侥幸拜入一些普通书院。 这在先天和后天上,都造成了巨大的差距。 总之一个字:难难难! 张鸣听完曾小牛的介绍,结合自身所知和上一世的智慧,顿时将大晋皇朝的儒家局势看得极为清晰。 “这世上的大多数人恐怕都看不清,只能身在局中,希冀靠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一番成绩吧。” 他莫名觉得有些悲哀。 上一世有句话,叫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格局和眼界,而格局和眼界也限制了我们的贫穷。 他不知道对不对。 但是,这就像是一个死结,将穷人牢牢的锁在了里面。 文明越是发达,越是穷者恒穷,富者恒富。 “哟,这不是那什么曾……曾什么牛吗?哈哈哈,怎么在这里打杂呢!” 这时候,有三位结伴的公子哥登上三楼,看见曾小牛,眼睛一亮,指着他哈哈大笑,随即坐在一旁的雅座,招呼道,“来来来,快给本公子沏壶茶!” 正翘首望着窗外诗会的曾小牛一愣。 等他看清楚了来人,不由面色有些难看,但还是躬着身子,笑脸相迎道:“来嘞!三位公子稍坐,小的……这就去沏茶!” 说着,他匆匆步入隔间。 三人哈哈一笑,瞧着他的背影啐道:“呸,不愧是寒门,就算进了书院也改不了下九流的身份,简直丢尽我们读书人的脸!” 端茶出来的曾小牛脚步一顿。 旋即,他的脸上挤出笑容,吆喝道:“茶来了,三位客官请慢用!” 说完,他放下茶壶和茶盏,顺手摸下肩头的抹布,将桌子仔细擦拭一遍,才站向一旁。 “别杵着了!没看到咱们三个赶时间么,赶紧把你们酒楼里最好的菜上三道,咱们吃完了还要过去参加梨河诗会!” 领头的是一位白面书生,摇着折扇,不耐烦的说道。 曾小牛连忙躬着身子应声:“得嘞,小的这就去安排!” 他转身,匆匆往楼下跑。 曾小牛只是在这里帮工,传菜的事一向由刚才的小二负责,但是他不敢得罪三人,于是下楼去找对方。 郭香看着几人傲慢的样子,有些不满,低声道:“清徽道长,这曾小牛怎么这么没骨气,没看到那些人在故意轻贱他吗?” 张鸣摇摇头,回道:“很多时候有了骨气,就没法生存。没了骨气,才能活下去。” 尹雪怔然,问道:“可是,没了骨气……还算活着吗?” 第(2/3)页